每年端午节时,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,粽子在我国也有上千年的历史,端午节和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关,那么粽子的由来是什么呢?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详细解答吧。

粽子的由来

粽子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传统节庆食物,也是历史文化中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,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,关于粽子的由来与楚国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相关,公元前340年农历五月初五,面临亡国之痛的屈原,抱着一块大石在汨罗江投江身亡。

人们为了不让水中的鱼虾侵蚀屈原的尸身,每天轮流在江面上划船驱散鱼类,妇女们用竹筒或芦苇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,吸引鱼虾来食用,这就是最早的粽子,后来在汉代时期人们开始,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会用菰叶裹黍的方式作出角黍,经过世代的演变成为现在的粽子。

粽子的形态样式

粽子在我国流传上千年,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用的造型和内馅,主要与当地人的口味有关,形成了南北风味,南方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粽子就是广东粽子,外形上有金字塔形、条形等,内馅的品种非常丰富,有咸肉粽、蛋黄粽、豆沙粽等,甜咸都有。

北方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粽子则是北京粽子,北京粽子的个头非常大,一般会做成斜四角形或者是三角形,市面上提供的大多是糯米粽,而农村地区仍然保持食用黄米粽的习俗,黏韧清香且别具风味,内馅方面主要以豆沙、红枣为主,偶尔会加入果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