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会发现,古人一般不会直接称呼别人的年龄,而且用特定的称谓来表示,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来命名,那么你知道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吗?就让小编来解答吧。

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

及笄之年是指十五岁。古代女子在十五岁时,如果已经许配,就束发戴簪,若还没有许配,就在二十岁时束发戴簪。及笄之年出自《礼记·内则》:“女子十年不出,姆教婉娩听从,执麻枲,治丝茧,织纴组紃,学女事,以共衣服。观于祭祀,纳酒浆笾豆菹醢,礼相助奠。十有五年而笄,二十而嫁。有故,二十三年而嫁。”

从周代起,女子过了十五岁,若已许嫁,就要举行笄礼,将发辫盘至头顶,用簪子插住,表示成年及身有所属。笄礼就像男子的冠礼一样,也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。《朱子家礼·笄礼》“女子许嫁,即可行笄礼。如果年已十五,即使没有许嫁,也可以行笄礼。笄礼由母亲担任主人。笄礼前三日戒宾,前一日宿宾,宾选择亲姻妇女中贤而有礼者担任。”

古代表示年龄的称谓

1、赤子:初生的婴儿。

2、襁褓:亦作“襁保”、“强葆”,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。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。

3、孩提:指二三岁的幼儿。亦作“孩抱”。

4、龆龀:儿童换齿。

5、垂髫: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。

6、幼学:十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人生十年曰幼,学。”郑玄注:“名曰幼,时始可学也。”

7、总角: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。

8、豆蔻:本是植物名,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。

9、及笄:女子十五岁。

10、束发:男子十五岁。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,因以为成童的代称。

11、破瓜:旧时文人拆“瓜”字为二八字以纪年,谓十六岁。诗文中多用于女子。

12、弱冠:男子二十岁。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。

13、而立:三十岁。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三十而立。”后因称三十岁为“而立”之年。

14、不惑:四十岁。

15、知命:五十岁。

16、耳顺:六十岁。

17、古稀:七十岁。杜甫《曲江》:“酒债寻常行处有,人生七十古来稀。”

18、耋:七十至八十岁。

19、耄:八十至九十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八十、九十曰耄。”

20、期颐:一百岁。《礼记・曲礼上》:“百年曰期颐。”